鲁网8月6日讯(记者王玉龙)日前,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名单公布,全省80家企业、50个集体、99名个人受到通报表彰。其中,“突出贡献企业”潍坊市7家,“突出贡献集体”潍坊市3家,“突出贡献个人”潍坊市8人,
“突出贡献企业”:歌尔股份(002241)有限公司,弘润石化*(潍坊)有限责任公司,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,潍坊东方钢管有限公司,山东新和成(002001)控股有限公司,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,坦博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。
“突出贡献集体”: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,诸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,诸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。
“突出贡献个人”: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清华,山东蓝帆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刘文静,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总裁史晓明,得利斯(002330)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思敏,英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勇,潍坊市财政局工商贸易科二级主任科员张茂锦,寿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王立伟,潍坊市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动能转换服务科副科长马俊英。
潍坊民营经济在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此次获得省级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正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。
比如得利斯集团,在郑思敏董事长的带领下,构建了从粮油饲料加工到生物工程的全产业链体系,依托四大国家级技术平台推动肉类加工行业技术革新,成为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。郑思敏本人凭借国际化视野与现代化管理理念,不仅带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公益事业,展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担当,先后获得“山东省省长质量奖”“全国巾帼建功标兵”等多项荣誉。
再如华建铝业集团,作为潍坊高端制造业的代表,此次荣获“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企业”称号,彰显了其在铝材深加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。该企业通过持续创新,在建筑铝型材、工业铝材等细分市场建立了核心竞争力,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,成为“山东制造”走向全球的一张亮丽名片。同样获得表彰的蓝帆新材料公司,则体现了潍坊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潜力,该公司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高性能材料的国产化替代,为产业链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在集体表彰方面,诸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入选尤为引人注目。该局通过系统性政策扶持,培育了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、30家省级“一企一技术”研发中心,以及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、13家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、健康食品、智能装备等六大产业集群。这种“梯度培育+集群发展”的模式,使诸城市先后获评“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”“工业数转智改成效明显县市区”等称号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潍坊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体现在其产业结构多元化上。从传统食品加工到高端装备制造,从生物医药到新材料,潍坊企业覆盖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。这种多元发展格局不仅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,也为不同领域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创造了条件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潍坊民营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,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在就业创造、乡村振兴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
创新已成为潍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,此次受表彰的企业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创新标杆。潍坊通过构建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协同创新体系,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,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。这种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,不仅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,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是潍坊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。以得利斯集团为例,该企业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,构建了“一室一站两中心”四大国家级技术平台,为肉类加工行业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支撑。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建立,使企业能够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,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。同样获得表彰的华建铝业和蓝帆新材料,也都建立了专业研发中心,聚焦行业关键技术突破,在细分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。
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,潍坊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。通过梯度培育体系,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、省级20家,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3家、省专精特新企业96家,瞪羚企业24家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219家。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一定很大,但都在特定细分市场建立了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。“小而美”“小而精”“小而强”,构成了潍坊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,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和活力。
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潍坊民营经济创新的另一显著特征。全市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、健康食品、服装纺织、智能装备、生物医药、化工和新材料的“1+5”产业发展格局,拥有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,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个。“集群化”促进了企业间的知识溢出和技术协同,降低了创新成本,提高了创新效率。
创新人才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。潍坊受表彰的企业家如郑思敏、刘文静等,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能够带领企业不断突破创新。
为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,潍坊市实施了多项人才政策,同时,企业也积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,通过股权激励、项目分红等方式,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。这种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体”的人才工作模式,为潍坊民营经济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。
潍坊民营经济的创新实践表明,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不矛盾。一方面,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另一方面,企业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国际技术交流,吸收全球创新资源。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紧密结合,使潍坊民营企业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,也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土壤。近些年来,潍坊市通过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创新服务模式,构建了一套多层次、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,从初创孵化到成长壮大,精准识别民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痛点与需求,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,形成政策合力,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的制度性成本,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。从此次获得表彰单位的经验来看,“服务理念转变”和“体制机制创新”是潍坊优化营商环境的两大法宝,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,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潍坊民营经济既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,也需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诸多挑战。基于当前发展态势和先进地区经验最新配资门户,潍坊民营企业群体也将继续巩固优势、突破瓶颈,通过系统性谋划和精准施策,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,为山东乃至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。
证配所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